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陵川新闻

攻坚何惧千百难——陵川县脱贫攻坚的探索与实践

2018-05-28 16:44 太行日报

开 栏 话

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发力、周密部署,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实质性突破,在工作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为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进我市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和脱贫成果的持续巩固和提升,本报今日起开设《脱贫攻坚走在前》专栏,对我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典型进行集中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田黎瑕 郝梦瑶

陵川县潞城镇冶南村农生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承包荒山、土地流转等方式大面积种植连翘,带动当地42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其中贫困户36人。图为贫困户在整理荒山。 本报记者 张理锋 摄
陵川县潞城镇冶南村农生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承包荒山、土地流转等方式大面积种植连翘,带动当地42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其中贫困户36人。图为贫困户在整理荒山。 本报记者 张理锋 摄

五月的太行,峰列雄奇一脉殊,万里苍烟留胜在。

大自然在赋予陵川壮美景色的同时,也让贫困考验着这方土地上的儿女。114个贫困村,9779户贫困户,26519名贫困人口——晋城市一半以上的贫困村都集中在陵川县。资源禀赋较差,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集各种制约瓶颈于一体的陵川县,脱贫攻坚需要有更大的决心、智慧和耐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管任务多么艰巨、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这个承诺都要兑现。”作为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陵川县上上下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殷殷重托,牢固树立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导向,咬定深度贫困,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聚焦中心抓脱贫,精准施策促攻坚,着力推动各项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类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种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探索实践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陵川路径”。

党建引领,把基层党组织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

受各种条件的制约,陵川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薄弱,既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晋城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在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陵川这块骨头“硬”在哪里?难在哪里?

——贫困面大。114个贫困村,占全市贫困村总数的57%;2万多贫困人口,占到全市贫困人口的30%以上。

——贫困程度深。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因病、因学、因残、因智、因年老致贫,抗风险能力极弱。

——脱贫成本高。大多数贫困村地处东部山区,山大沟深,生存环境恶劣,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欠账较大,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攻坚基础弱。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加之县级可用财力少,反哺能力十分有限。

面对这种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艰难局面,陵川县没有气馁:要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摘掉贫困县帽子,实现114个贫困村、9779户贫困户、26519名贫困人口脱贫。

这是陵川县委县政府的决心,也是承诺!

基于对县情特征和脱贫工作的清醒认识,陵川县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工作导向,着力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将党建创优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将党建创优成果转化为脱贫实效,以党支部为龙头,把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拓展到脱贫攻坚的各环节和全过程。

哪里最偏远、最贫困、最落后,党员干部就冲向哪里……陵川县压实县乡两级主体责任、农村两委直接责任、行业部门工作责任、“三支队伍”帮扶责任和督查部门考核责任,构建了明责细则、履责尽责、考责问责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形成了共产党员当先锋,全县动员、全民参与的攻坚态势。

扑下身子拼命干,不脱贫困决不还。

县委书记胡晓刚经常深入贫困村,参加座谈会、召开推进会,看实情、察进展、听民声、解难题;县长任彩虹紧紧抓住贫困户“三保障”、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建设等重点项目,多次现场办公,推动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为全县党员干部作出示范表率。103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125个市县单位企业驻村帮扶,4487名帮扶单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了“帮扶单位所有党员结对贫困户”“所有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两个全覆盖。

党员在,群众就有了主心骨,有了靠山。

附城镇冶子村是一个纯农业村,121户、333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68人。长期的贫困闭塞导致人们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制约了冶子村的发展。

“以前一提扶贫,很多村干部都没有信心,认为除了发点钱没啥干头。但自从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后,整个村子都动起来了,老百姓的精气神变了、自信心强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越来越浓了。在帮扶单位、工作队、前后两任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冶子办起了4个农民合作社,实施了林下养鸡、旱地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和圈舍养猪4个项目,新建了1个村集体所属的100KV光扶扶贫电站。光这两年,村里就陆续娶进20多个媳妇儿。”崇文镇冶子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秦晋亚告诉记者,2017年年底,经实际测算并经贫困户认可,全村贫困人口总收入47万元,人均收入6968元,25户贫苦户、6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还一下子考上了5个一本大学生,这是过去几十年都没有的事儿。

和冶子村一样,在全县上下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到处活跃着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身影。

附城镇丈河村之前是一个“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山坳坳。在外打拼多年回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的石爱国,注册成立了羊明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丈河村不仅自己富起来,还在镇党委的指导下,联合丈河片区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个低收入村成立了丈河片区联合党总支,确立了“以企带村、以村带片、以片带面”的脱贫攻坚模式。整合267万元扶贫切块资金定向注资羊明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每年实现投资性收益24万元;投入30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向村集体返回24万元,实现了片区党建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东瑶泉村贫困户杨九红在羊明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上班后,每月工资足额按时发放,不仅两个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去年家里还买了一辆小轿车,一家人的生活有滋有味。

如今,在陵川,像石爱国这样的能带对路子、带好发展、带正风气的“领头羊”,越来越多地充实到基层党组织中,如一粒粒火种,点燃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

从秀美清丽的塔水河畔到横绝山巅的太行岭上,昔日难见外人的贫困村入驻了一个个“新面孔”: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在广大党员干部的组织带领下,大山深处的人们重新燃起了脱贫的希望。

瞄准病根,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今年合作社种了10亩豆角、11亩辣椒,还有20亩其他蔬菜,光豆角、蔬菜两项预计年收入就能达到10万元左右。除了合作社,我还参加了光伏扶贫项目,去年收入了5000多元,已经实现了脱贫。”见到范虎龙的时候,他一边整着菜地一边给记者算着账,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56岁的贫困户范虎龙,凭着自己以前的种植经验,在第一书记的鼓励和帮助下,同村里4个农户共同办起了龙虎种植专业合作社,覆盖了3个贫困户,复垦废弃砖瓦窑土地10余亩,整合土地100余亩,去年开展了复垦土地熟化并进行了试种植,当年就收入了6万元。

扶贫攻坚的路上,党建是纲,方法就是钥匙,实干是保证。陵川这几年的脱贫攻坚实践充分证明,是精准这把“金钥匙”,开启了一扇扇真脱贫、脱真贫的大门。

潞城镇冶南村农生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后,以冶南村为中心,先后从周边的佛堂掌、侯庄等10个村子承包了一万多亩,通过承包荒山、土地流转、代管代种等方式大面积种植连翘,让贫瘠的土地升了值,让老百姓的手里有了钱。

“在生产模式上,由村民代管代种,以不低于市场价进行收购,并与农户五五分红,让村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充分享受生态红利。”农生园公司负责人侍有才告诉记者,除由村民代管代种外,公司还义务为贫困户代管代种连翘447亩,期限为3年,涉及贫困户125户、339人,待连翘全部进入盛果期后,再将土地归还至贫困户手中。

在农生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帮扶下,当地42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从事树木管理、果实采摘、加工晾晒等工作,其中贫困户36人,人均年收入近万元。在办公楼、加工仓储中心、晾晒场等基地建设过程中,周边村庄有120多名劳动者参与,其中贫困人口占到80%左右,工资发放达50多万元。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在连翘地里除草的冶南村村民王保枝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我这快70岁的人了,要体力没体力,要本事没本事,如今却在合作社找到了用武之地,一年有差不多9个月给公司干活,除除草、施施肥,余下的时间还能照看自家地里的庄稼,一年收入2万多元,可是不错呢!”

王保枝生活的变化,得益于当地引入民营企业“造血式扶贫”。村民以土地出租、入股等形式和民营企业共建村企,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务工收入,生活稳步跨上新台阶。

像这样通过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不会干、不敢干、不能干的难题。

数据显示,几年来,陵川县已择优确定17个农副产品加工经营型龙头企业、128个专业合作社,以道地中药材、优质小杂粮、健康养殖业、绿色林产品、乡村旅游业“五大特色产业+光伏发电+电子商务”为主要路径,通过村企共建、合作发展,订单生产、收益保底等模式,扶持114个村实施产业脱贫项目,覆盖贫困户7000余户。

从政府“单打独斗”到全社会“握拳出击”,陵川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社会力量,一批有信誉、有带动能力的工商企业也加入到了产业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的行列。陵川县扶贫办主任王新文告诉记者,仅去年一年,陵川县就投入扶贫小额贷款1.2亿元,带动2813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特别是大力推进“五位一体”小额信贷模式,通过鼓励引导,7个金融机构和12个骨干企业、合作社积极参与,为1672个贫困户每年带来3000元的纯收入。

同时,为调动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陵川县还建立了特色产业奖补政策,对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光伏、农家乐等脱贫项目实现了以奖代补全覆盖。共发放奖补资金717万元,直接受益农户6472个;生态建设也成为促进山区农民永续增收的重要内容,着力推动增绿与增收同步,生态与生计共赢,全县有2332名贫困户通过加入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森林管护、退耕还林、林下经济等生态扶贫形式实现稳定增收。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一项项有针对性的举措,瞄准了陵川贫困“病根”,实施“靶向治疗”,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巨大飞跃。

强化保障,“兜底”与“造血”汇聚起不竭动能

“这里比自己家好,吃得好、住得好,有人管看病,还给洗衣服,不用交一分钱不说,每月还能领60元零花钱。”初夏的午后,温和又闲适的阳光照在房间里,义门村67岁的赵三保在潞城特困移民敬老院和同伴闲聊着,他的腰部和膝盖有旧疾,行动不便,但记者在和他的交谈中感受到,他每说一句话高兴劲儿都显露在脸上。

2016年10月,陵川潞城特困移民敬老院建成后,将东部山区5个乡镇已经丧失和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三无”贫困户全部纳入兜底保障,目前已经有90名特困移民户入住。院内采取公寓化管理模式,水电暖气设施一应俱全,看病、吃药、打针全部免费,并配备专门的医护人员为入住老人提供全天候健康服务;餐厅根据气候变化,每季度更换一次菜单,保证入住老人的饮食营养丰富、搭配均衡;起居室为两人一间,桌床椅凳、被褥、洗漱用品全部由敬老院统一购置,真正把“拄拐入住”变为现实。

2017年,陵川又整合资金1200余万元,实施了潞城特困移民敬老院二期扩建工程,还新建了西河底特困移民敬老院。同时在礼义、平城、崇文等原有的中心敬老院也有针对特困移民的养老服务,为农村特困老人养老构筑起坚实防线。

陵川县首创的这种特困移民敬老院模式,对农村深度贫困人口的住房、医疗、养老保障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

都说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只有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陵川县加大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力度,斩断穷根,激发了脱贫的内生动力。“我们村很多人都参加了培训,现在我们种菜、养蜂顺手多了。”古郊乡潘家掌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这两年的帮扶越来越具体,措施越来越到位,只要有培训,村民们都积极报名参加。

2017年,陵川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为贫困户劳动力量身定做了“棋源叉车工”、“陵川焊工”、“古陵淘宝客”等劳务品牌,通过系统培训,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3500余人;同时结合特色产业培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中药材种植、生猪养殖、蔬菜种植、蜜蜂饲养、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19期,培训贫困户劳动力2832人。此外,建立完善了贫困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为2.4万名困难学生发放各类助学金1205万元,13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得到资助,1179名贫困学生享受到“雨露计划”资助。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强弱项、补短板”的原则,陵川县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有限财力用到群众最期盼、最急迫的事情上,统筹做好公路建设、饮水安全、供电保障、网络覆盖、文化场所、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人居环境等民生实事。

——低保、五保标准全面提高,健康扶贫政策全面落地,特困群体临时救助全面落实。农村低保标准由2896元提高至3500元,集中供养五保标准由5500元提高至6400元,分散供养五保标准由3400元提高至4030元,全县1877名五保、4540名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

——36支健康扶贫“双签约”服务团队,为全县3836户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实施了签约服务,签约率达到100%;贫困户先住院后缴费、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结算等便民机制全面启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总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85.64%。

——民政、残联、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部门发放医疗救助、特困对象救助、贫困残疾人救助资金共计1400多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15万人次。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截至2017年底,陵川县累计退出贫困村107个,贫困村退出比例达到3.86%;累计脱贫8825户2454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9%;其他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贫困县退出的要求。今年元月中旬,陵川县顺利通过了贫困县退出省级第三方评估考核。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陵川县正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冲锋”,向着所有群众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

微信分享用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