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晋城焦点

庄严承诺书写在广袤田野——沁水县实现贫困县摘帽纪实

2018-09-25 16:17 太行日报

□本报记者 闫来俊  9月11日,一个好消息传遍了整个沁水县:经省政府研究批准,该县退出贫困县。

这是历史的答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4437户10370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698户1322人,28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83%,贫困村退出率达到100%%……沁水县上下同欲,勠力同心,以大干实干加油干的奋进姿态,谱写了一首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协奏曲,交上了一份分量十足的脱贫答卷。

这是庄严的承诺!沁水县把脱贫摘帽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立下“军令状”,啃下“硬骨头”,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完成对全县21万人民的庄严承诺,圆贫困群众一个脱贫梦。

这是崭新的起点!首战告捷,至此,沁水县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

使命担当——党员干部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曾经,受各种条件限制和因素制约,沁水成为贫困县,戴上了“贫困帽”。进入新世纪,沁水经济迅速腾飞,近年来县域综合指数排名在全省名列前茅。然而,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一个个“贫困”字眼,刺痛着沁水人民的心。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

面对困局,沁水县委县政府决定横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撸起袖子,精准发力,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决摘掉贫困县帽子。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了兑现承诺,沁水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发展任务和民生工程,高站位精心谋划“126”扶贫思路,“一个统领”即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两个导向”即树牢目标导向、突出问题导向,“六个坚持”即坚持精准方略、先难后易、机制创新、工作到户、压实责任、党建保障。同时,建立党政主抓、群众主体、干部主帮、行业主扶“四主”扶贫机制,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必须‘一把手’亲自上手亲自抓,当好施工队长,不能当拉拉队长。必须‘一面旗’树好导向理直气壮抓,一个支部一面旗,既要扬全村的正气,还得治个别的歪风。”县委书记原光辉和县长侯贵宝每个月都会抽出大量时间深入贫困村,参加座谈会、召开推进会,看实情、察进展、听民声、解难题,全力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

领导带头就是最好的示范。2017年,全县43个县直有关单位,14个乡镇主要领导挂帅,54名第一书记,208支工作队551名工作队员驻村入户,28名处级领导包14个乡(镇)28个村、89个县直单位驻82个村、3601名党员干部结对贫困户,实现了“帮扶单位所有党员结对贫困户”“所有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两个全覆盖。

党员在,群众就有了主心骨,有了靠山。

在土沃乡有着20年工作经历的副乡长董秀平,对全乡的老百姓有着太多的感情。为了让贫困人口尽早脱贫,她发动亲朋好友和社会关系,引来了两家投资企业。尤其是投资企业在遇到融资难题时,她竟然一咬牙把自己的房产抵押给银行,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在董秀平和全乡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土沃乡发展蔬菜大棚、核桃经济林、观光农业带、特色小杂粮和中药材基地均达到了1000亩以上,贫困户参与的养猪场、养鸡场、养羊场已产生效益。目前,全乡蔬菜大棚已有70余户贫困户采用租赁的方式进行经营,每户年收入都在3至5万元;有100户贫困户200余贫困人口到公司打工,每年每人收入在6至8千元。“秀平乡长是咱贫困户的贴心人。别瞧她是个女人家,可做起事来韧劲十足。看着她日渐消瘦,我们都很心疼。”土沃乡下格碑村承包蔬菜大棚的贫困户靳良深有感触地说。

岭东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何让全村人都富起来,摘掉贫困的帽子,始终是压在村党支部书记王月龙心口的一块石头。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先后引进并建起了怡心休闲渔场、强胜养猪专业合作社和350千瓦光伏发电等项目,成立了森茂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王月龙积极创业,成立鹌鹑养殖场,率先带动贫困户16户46人脱贫。“当前,在王书记的带领下和驻村干部、扶贫工作队真心帮扶下,整个村子都动起来了,老百姓的精气神变了、自信心强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越来越强了。”该村深度贫困户王龙虎感慨地说。

“哪里最偏远、最贫困、最落后,党员干部就冲向哪里。”这是全县老百姓的共识。如今,从风光秀美的历山脚下到河水滔滔的沁河岸畔,昔日难见外人的贫困村入驻了一个个“新面孔”: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在广大党员干部的组织带领下,大山深处的人们点燃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精准施策

秋日的沁水,天蓝树绿水美空气清新,从历山脚下到沁河岸畔,极目所见一派生机盎然:大棚里果蔬飘香,圈舍内禽肥畜壮,山坡上光伏电板闪着银光,田野里牡丹杜仲长势正旺……

9月12日中午吃饭时分,在端氏镇必底村,村民们端着饭碗围坐在一起,相互诉说着大象集团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必底位于大山深处,是个典型的贫困村,但村内空气清新,发展养殖业得天独厚,可苦于资金短缺,加之没有龙头项目带动,村民们根本不敢涉足。

因地制宜,选对产业,方能栽下“摇钱树”。在县委书记原光辉的协调下,帮扶单位积极联系企业,使得必底成功与新大象集团联姻,由村集体组织贫困户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再和新大象集团牵手成立新的养殖企业。随后,镇村负责人做好“三通”,第一书记负责跑手续,2016冬天,项目正式签约落地。

“按照双方议定的协议,项目实施‘贫困村+企业+银行+贫困户’的合作模式,银行为贫困户提供政府贴息贷款,贫困户每户将5万元的贴息贷款作为入股资金享受利润分红。大象农牧积极履行社会帮扶责任,企业确保贫困户每年每户不低于7500元的收益,同时每年给村集体10%的保本固定分红4.5万元。”必底村第一书记闫哲峰说,如今,在这一产业的带动下,必底实现了整村脱贫以及集体经济“破零”。

距离必底村几公里的山泽村同样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全村148户、334口人,到2016年还有贫困人口38户、76人。2016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村两委决定大力发展杜仲产业,并成功引进山东贝隆杜仲生物有限公司落户山泽。

“之所以选择这个产业,是因为杜仲全身都是宝,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同时,村里耕地和荒山面积广阔,而且土壤墒情好,非常适于杜仲生长。”村委会主任王立文说。依托杜仲种植,村民们的腰包日渐鼓了起来,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多元,村里的38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稳定脱贫,同时,村集体也有效增加了收入。

“绿色生态”是沁水最大的特色。为了充分发挥优势,2017年,沁水县共投入生态扶贫资金1501.34万元,带动贫困户1342人脱贫、4492人增收。今年以来,继续实施以退耕还林、森林管护、特色经济林为主的生态扶贫,全县承担造林绿化总任务14778.75亩,其中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造林面积11378.7亩;16家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完成生态治理荒山造林项目总工程量的95%;聘用贫困户生态管护人员483人,贫困人员占比58%。

在一项项产业、一个个项目的带动下,不仅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全县村级集体经济零收入村全部实现“破零”,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72%。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农村资产经营管理中心运行模式,在54个村注册成立了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中心,统一盘活了村级资金、资产和资源,得到了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高度认可。

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农旅一体、精准施策,是沁水县产业扶贫的基本遵循。“产业扶贫,旨在变‘输血’为‘造血’ 。选对产业,上对项目,既是起点,更是赢点。”原光辉说,通过深入调研,把脉问诊,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村子念一本经,确保了“靶向治疗”,精准发力。如今,张村乡瑶沟村的万头猪场、龙港镇固镇村的光伏发电、土沃乡岭东村的鹌鹑养殖、胡底乡贾寨村的香菇种植、樊村河乡樊村村的油用牡丹、端氏镇山泽村的万亩杜仲,以及杂粮加工、药材种植、生态治理、乡村旅游……“一村一品一主体”真正让山村群众多少年来的脱贫梦想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照进了现实。

易地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走进固县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富茗小区,八幢四层单元楼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楼前空地里嫩草点缀,绿意浓浓。该乡司庄村贫困户王密社这些天正在忙着装修新居,见到记者,他满脸笑容地说:“没有想到,老了老了,还能住进这么漂亮、亮堂的房子,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新生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6年,占全县贫困人口18%的固县乡,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投资3700万元在乡政府所在地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如今,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全乡204户、699名贫困人口如期领取到了新房钥匙。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我们建设的根本遵循。”固县乡乡长文勇国说,新房按照一个人20多平方米的标准建设,1口人到6口人对应的面积都有;平均每户只要交纳不足1万元就能入住,为“搬得出”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集中安置点还配套了水、暖、电、气、网以及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了便民超市、文化活动室和日间照料中心等,确保了贫困户稳得住。其中日间照料中心主要是针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老人两元钱的伙食费,享受八元钱的标准,不足部分由乡里解决。

与富茗小区一街之隔的是已见雏形的春晖智能化出菇基地,项目通过将种植、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工厂化生产,延长产业链,拓宽增值转化渠道。基地建成后可解决贫困人口8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将预计可达2万元。同时,乡里还积极引进百舒康服饰,项目通过代加工模式,可解决60人就业。

今年58岁的石泉村村民王山平,前些年,妻子因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但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至此全家陷入了极度贫困中。家里的住的窑洞由于年代久远、破旧不堪,根本无法进人,他和孩子们只好租住在其他村子里。如今,他和乡里的其他贫困户一样,领到了富茗小区新居的钥匙。记者见到王山平时,他激动地说:“现在,我不仅有了新房子,还有了就业门路,相信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富茗小区建设只是沁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在易地搬迁上,坚持先难后易原则,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移民相结合、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后续工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县共确定搬迁对象1300户3204人,其中集中安置1226户2960人、分散安置74户244人,2017年已全部分房到户。今年又投入7000余万元,重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配套、搬迁群众的就业培训和复垦复绿三项工作。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深度贫困人口有意愿、无能力的问题,沁水县还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养老捆在一起抓,利用乡村两级闲置集体资产、集体土地较多,土地审批办理较为便利的优势,统筹整合扶贫移民与农村养老政策资金,兴建了乡、村两级8个“幸福大院”项目,解决了五保户、低保户和深度贫困人口495户647人的移民和养老问题,让贫困群众搬出了新生活,搬出了新希望。

千年古县拥抱新时代,如画沁水开启新征程。

“2018年是我县的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年。按照中央、省、市要求,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深度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大力实施‘七环联动’帮扶措施,交错叠加保障,确保深度贫困人口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和全县如期实现整体脱贫。实施‘巩固提升十大工程’,强弱项、补短板,做足脱贫成色,确保脱贫成效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同时,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方面,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通过乡村振兴提升发展能力,带动稳定脱贫,使贫困人口和全县人民一道共建共享全面小康。”原光辉信心满满地说。

微信分享用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