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县新闻

晋城蝶变:出门见绿,城市生态环境大变样

2018-12-03 17:37 太行日报·晚报版

本报记者 李金霞   2005年我市主城区绿化面积1261.4万平方米;

2010年我市主城区绿化面积1419.8万平方米;

2015年我市主城区绿化面积1805.76万平方米;

截至目前,我市主城区绿地总面积1867.5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5.8%,绿地率43.2%,人均公共绿地15.5平方米,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网、片”的城市生态园林格局。

现在的两河成了市民眼前活生生的美景。
现在的两河成了市民眼前活生生的美景。

数字是枯燥的,但是也最有说服力。说明了城市的巨变,折射出晋城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实践轨迹。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一大批生态绿化工程,使城市绿化资源总量不断增长,绿色生态版图大幅拓展,城市生态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百姓出门随处见绿。

绿随路建,路通街绿,出门见绿

“我家以前就住在老省运附近,印象中,小时候的晋城还只是个小县城,到处都灰突突的,我们要想玩都是去附近的庄稼地里。”土生土长的晋城人栗女士说,那时候哪有街道绿化呀,连行道树都少见,像泽州路、凤台街这样宽阔气派的街道绿化景观,简直想也不敢想,哪像现在,出门就是街景,随处可见绿色。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道路绿化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1986年建成的泽州路是当时晋城市最宽的一条街道,经过考察、论证、筛选,园林建设者最终确定隔离带树种为本市从未栽种过的雪松,行道树为法桐和毛白杨。工人们克服了天气寒冷,冻土坚硬,人手不足,技术薄弱等困难,硬是在空荡荡的泽州路上建成了四季常青“雪松一条街”。

那是晋城市道路绿化的一个开端,1987年,凤台街改以亮丽明快作为主旋律,行道树采用国槐和合欢分行栽植,后期更换成了银杏树,绿化隔离带中以桧柏和黄杨球为主景,在形式上高低错落,在色彩上绿中缀红,严整又不失活泼,层次分明且立体感强。今年凤台街的中央绿化隔离带地被还种植了白三叶草坪,见缝插针增加城市绿化量。

随后,景西路中央隔离带以红枫为主景,配以小龙柏、红叶石楠、月季等,两端隔离带以白皮松和观花石榴间隔配置;前进路河道沿街而过,具有路河相依、两侧绿地宽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突出大树造景,隔离带以白玉兰、白皮松间隔栽植;文博路景观色彩明快,简洁大气,特别是北段道路选用银杏为骨干树种,搭配雪松、油松、连翘等本地树种,形成了层次丰富、色调和谐、朴实素秀的道路景观。

随着一条条道路的开通,园林建设者始终按照建一路、绿一路、花一路,绿随路建、路通街绿的原则,以创建精品街道为目标,采用乔灌花结合、不同树种配置,对城市主次干道进行全面绿化,建成了黄华街、文博路、红星街等特色绿化街道,并结合亮化、美化工程进行街道绿化景观改造,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街景,提高了街道的美化水平。“我们这些每天在户外工作的园林工人,谁身上能没点尘土,但看见越来越美的城市,我们心里也挺满足的,毕竟也有我们贡献的力量。”一位园林工人说。

如今,晋城街道树木成行、林荫载道,城市道路绿地总面积达269.7万平方米,绿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初步形成了“九纵十横”的道路绿化体系。市民们出门随处可见绿色的街景,十分养眼。

种植环城防护林带,阻挡风沙袭城

我国不少城市一到春季,就会出现沙尘暴天气,严重的时候,整个城市都笼罩在沙尘中,一些市民笑称:“又到了吃土的季节”。往年,晋城也会遇到风沙袭城,但是随着环城防护林地、森林公园、绿地的建设,不少细心地市民发现,近几年,风沙天气很少见。

2002年,我市开工建设环城防护林带,林带沿西外环路、北外环路、二级路,西起泽州县南村镇牛匠村,东至城区钟家庄乡东吕匠村,全长29.5公里。栽植各类乔灌木50万余株,品种有雪松、桧柏、国槐、馒头柳、毛白杨等30余个。“建设防护林带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种植的树苗只有3-5厘米粗,刚开始栽种的时候,天气干旱,树苗缺水就养不活,工人们往往是边种植边抗旱,用水车一趟趟拉水浇灌,这才使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园林绿化二大队的工作人员说。

常言道:三分种、七分管,种而不管,等于不种。树苗成活后的头三到五年又是关键期,园林工人们天天得锄草,隔几天不锄,草长得比树还茂。不仅如此,工人们还加强了对现有绿地的补植补种、树木刷白、施肥锄草、浇水抗旱、防盗防火等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养护,当初的小树苗已经成长为一棵棵大树,形成了环抱市区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除了种植环城防护林带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外,园林局还以租赁土地的方式,利用城市周边的荒地和空闲土地,开辟了3000亩和5000亩的大绿地,像在城市周边居住的居民应该是感受最明显的,随着林地和绿地的不断增加,空气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作为城市绿肺的森林公园,我市也有几个,仅市民耳熟能详的就有凤凰岭森林、吴王山森林公园、白马寺森林公园。即使是在冬季,每天到森林公园散步的市民也很多,家住吴家沟村的王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村紧挨着吴王山森林公园,每天空闲的时候,我总是会绕着公园的步道走一圈,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王女士说,站在公园山上眺望远处,到处是成片的绿树,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心情顿时就好了起来。

王女士告诉记者,女儿读高三那年,学业特别紧张,加上面临考大学的压力,全家都沉浸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中。“那时候,我经常来吴王山森林公园走路,看看四周的花草树木,心情会好很多。”王女士笑呵呵地说,后来,女儿顺利考上了大学,她也养成了每天到公园散步的习惯,在女儿学习压力大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就会带女儿到公园的山上走一走,调节一下心情。

“臭水沟”摇身一变成了绿色走廊

因位置距离市中心很近,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市民经过两河,有年轻人上班从那里经过的,有老年人一起去打牌下棋的,有陪孩子玩耍的,还有专门去健身的……家住凤翔小区的裴女士,每天下午都会和朋友到两河散会儿步,这是她每天雷打不动的健身项目之一。说起以前的两河,裴女士感触很深:“以前就是条臭水沟,哪像现在有花有树,有鸟有水,最适合来遛弯了。”

东西两河是横穿市区的两条泄洪、排污河道。多年来,这两条河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杂草横生,被人们戏称为晋城的“龙须沟”。尤其是随着城市逐渐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管理滞后,两河逐渐成为一些沿河居民倾倒垃圾、排放粪便的地方,致使河流变成黑乌乌的脏水。特别是夏秋之际,阳光曝晒,河水蒸发,臭气弥漫,气味十分难闻,既污染周边环境,又影响市容市貌。乌黑的两河,已经直接危害到了每个晋城人的生存环境。

当时,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非典”时期,从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出发,决定下大力气治理东西两河。按照“以人为本、东河治污,西河变美,分期实施”的原则,共治理污水河道10.8公里,建成绿地19万平方米,水面16万平方米。在绿化建设中,大胆运用片林、混交林的绿化模式,引进了各类乔灌花草40余种,形成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植物景观。东西两河治理工程共建成六处景区,分别是百丽园、西秀园、林荫道、牡丹园、生态园、建行游园。百丽园、西秀园由山水、建筑、灯光、花卉组合而成,建有假山、雕塑、喷泉、悬索桥等,形成了绿依水,水依城的景观效果,游者置身其中,宛如在画中游览。

现在的两河不仅成了市民眼前活生生的美景,还有效调节了大气的温度、湿度,每天产生新鲜氧气58.78吨,吸收降解废气87.79吨,相对湿度提高2%—5%,成了市区生态保护的巨大屏障。同时,两河也为各种水生物、鸟类、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发展的空间,成为晋城市特有的绿色走廊。

除了两河外,同样具有防洪、治污的丹河水城,于2015年10月建成并向市民开放。丹河水城南起新市东街,北至北环路,由德国雷瓦德景观建筑事务所设计,结合地形地貌、周边关系等因素,从“跳跃的水”过渡到“静止的水”至“城市滨水”,形成北部、东部、南部三个不同形式的公园景观。北部公园展现了“涓涓的溪流自山涧流下”风格;东部公园阔平坦,以“静谧的湖区及水上娱乐场所”为主,体现了欧洲风情、中西合璧;南部公园则是以景观水面、休闲游憩、亲水戏水为主。三个公园有机结合、无缝对接、相得益彰。

不仅如此,丹河水城还建有紫薇园、健身广场、跨铁路桥等便民服务设施,种植各类乔灌木2万余株,品种有100多种,绿化总面积约46.5万平方米,绿地率达59%,是我市目前水域面积最大、活动空间最广、吸引人气最旺的城市综合公园。不少市民感慨:没想到,河道也能建设的这么美!

打造生态门户,建设绿色窗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多条高速公路的相继建设,城市的东、南、北三个出入口山体、植被遭到破坏,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形象,而且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2006年8月,市园林局启动城市出入口景观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以植大树为主,成片造林造景,是建市以来少有的生态绿化项目。

从一开始,整个工程就做到了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绿化树种全部为本地乡土树种,绿化用水全部为中水灌溉,景观照明为太阳能灯具,广泛采用了生根粉、保水剂等新措施。东出入口东起长晋高速晋城东收费站,西至晋焦高速东上庄立交桥,总长2760米,绿化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以市树雪松为主,营造“万壑松涛”景观效果,共种植雪松、毛白杨等乔木26000余株,紫薇、木槿等灌木30余万株,草坪4万平方米,达到了一次成林,一次成景的效果。在园林工人的精心养护下,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8%以上。

在成功实施东出入口生态绿化工程之后,市园林局紧接着实施南出入口和北出入口绿化工程。北出入口地形高低起伏,刨开的土也是需要过筛后才能使用,工人们在施工时,还得尽量将地整的平整一些。在园林工人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城市东、南、北三个出入口景观绿化,实现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双赢,达到了“车在林中过,人在景中行”的意境。

付出总有回报。据科学测算,东、南、北出入口206.3万平方米的景观林带,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06.3吨,释放氧气144.4吨,每天生产杀菌素6.2吨,对水土保持、降低噪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起到了促进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近几年,我市持续加大园林绿化建设步伐,通过均衡绿地布局,合理配置园林资源,建成了白马寺山植物园、丹河水城、吴王山森林公园、龙湾公园、玉屏山休闲运动公园、山门公园及20多处街头绿地,逐步构筑起城市“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区生态大公园景观。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微绿化”升级行动,推行立体绿化、街头摆花、桥体挂花等,实现局部景观个性化,道路景观花园化,整体景观生态化等等。我市大力推行“精细化、制度化、便民化”建设,努力在生态自然性、舒适亲切性、功能趣味性上下功夫,让市民真正体会到生态绿化带来的福利与享受,增强市民的认同感。

树变多了,环境变美了,空气变好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晋城人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近年来,晋城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努力把晋城建设成“绿水青山生态美”与“金山银山百姓富”的宜居城市,使绿色生态成为晋城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微信分享用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