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晋城人物

守望那一盏心灯——“中国好人”栗红莲的爱心故事

2017-05-27 19:36 太行日报

□本报记者 高春鸿 吴希莲  初次见面,坐在记者对面的栗红莲有些腼腆,嗫嚅着说了两句阳城话,怕记者听不懂方言,尴尬地笑了笑又打住了。

图为栗红莲义务为老人理发。本报记者 高春鸿 摄
图为栗红莲义务为老人理发。本报记者 高春鸿 摄

仔细端详眼前这位64岁的老人,由于常年手拿推剪理发,手指头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甚至有些变形。更让人奇怪的是,大热的天还戴着个红色脖套。似乎看懂了记者的心思,栗红莲赶紧笑着解释说:“几十年埋头理发,得了颈椎病,一年四季都得戴个脖套护住脖颈。”

说话间,楼下理发店传来徒弟的声音:“师傅,有顾客要理发!”栗红莲歉意地笑了笑说:“我去看看,一会就上来。”只见她站起身,一瘸一拐地慢慢朝楼下走去。

明媚的阳光此时正好透过玻璃窗照在栗红莲略显苍老和佝偻的背影上,让记者瞬间产生了错觉:这样一位其貌不扬、腿脚不便的老人,是怎样深一脚、浅一脚、风雨无阻地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坚持了整整26年?

400多个山庄窝铺,11个敬老院,行程7万多公里,为村民和孤寡老人义务理发7万多人次。

这不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爱心故事。

而她的故事,还远远不止这些。

苦命的女人却有一颗善良的心

栗红莲并非生来残疾。她曾是一个健全人,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凭着理发的手艺还在阳城一中校园内开了个理发店。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这一切戛然而止。

1990年3月的一天,37岁的栗红莲在去晋城看望姐姐的路上遭遇车祸。等她从手术麻醉的阵痛中醒来时,竟被告知自己的右腿比左腿短了5公分,成了一个残疾人。噩运突然降临,有人善意地提醒栗红莲和肇事方多要点钱,以弥补损失。可当栗红莲得知车主家庭困难后,只收了人家800元的手术费,就早早出了院。为此,家人埋怨,朋友不理解,骂她憨,说她傻,可这个善良的女人却说:“人活着不能把钱看得太重,钱是人挣的,只要人在,就不愁没钱挣。你向他要上几万块钱,两家成了仇人有什么意思!”

是啊!因为穷,6岁丧母的栗红莲离开了家乡——演礼乡南任村,被送给凤城镇荪庄村一户人家收养,10岁时生父竟也撒手人寰。为了生计,她16岁就孤身一人到晋城打工。好在,她有幸和大东沟镇一位剃头师傅学会了理发手艺,也算是有了一项自谋生路的技能。

从小失去双亲,又成了残疾人,按理说,老天爷更应该眷顾这个苦命的女人。可1991年和2008年,栗红莲又遭遇了两次车祸。而这两次,栗红莲除了对方应付的手术费,没再多要一分钱,相反,为了不让经济困难的第三次车祸肇事者为难,她竟倒贴了1000多块钱的医药费。

厄运还没完。1998年,栗红莲刚满一岁的孙女被诊断岀先天性耳聋,且属于120分贝的深度耳聋。拿着医生的诊断结果,栗红莲抹去泪水,毅然拖着一条病腿上了路。那些年,她带着孙女跑遍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各大医院,历尽艰辛,吃尽了苦头,终于为孙女成功配制了电子耳蜗,让她开始了漫长的发声训练。2013年,和正常人一样听说自如的孙女顺利考上了大学。

回忆过往人生,这个历经磨难、豁达坚强的女人讲述得很平静,没有抱怨,没有不满,只是反复说着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命苦的人,他们更不易,更需要理解和帮助。”

一盏煤油灯点亮一份大爱的信念

面对命运的无情嘲弄,栗红莲从来不服输。为了扔掉双拐,她硬是咬着牙坚持了9个月的自我康复锻炼;为了不成为家人的累赘,车祸后7个月,她就拄着双拐重操旧业,在县城东关开起了红莲理发店。

她还是一个热心肠。尽管自己走路不利索,但自1991年起,每次下乡,她都惦记着偏僻山村里理发不方便的乡亲们,为他们义务理发。直到她遇到朱小宝,一位偏僻山村的留守老人。

1992年春,几个姐妹约栗红莲一起去董封乡百岩沟村采摘香椿。原以为撤乡并镇后,这里不会再有人居住了。可在村子里,栗红莲还是看到了三户行动不便的老人在留守,这种荒凉的情景不免让栗红莲心里有些难受。当她们准备离开村子、94岁的朱小宝老人提出帮忙买点煤油时,她立刻就答应了。回到县城跑遍大大小小的商店,栗红莲才发现,自己揽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答应人家的事又不能不兑现。栗红莲只好发动所有的亲戚朋友,最后总算在一个亲戚家废弃的仓库里找到了一大桶。

灌了满满两大可乐瓶,又买了一些方便面和鸡蛋,如获至宝的栗红莲打了辆摩的就进了山。昏暗的小屋内,当煤油灯亮起的那一刻,朱小宝老人的眼睛里竟然噙满了泪水。栗红莲瞬间有些恍惚,她仿佛看到了儿时父母亲慈祥的目光,她甚至想,如果自己的父母亲老了没人照顾又是怎样的凄凉?那天,栗红莲人生中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被陌生人需要的价值,一种深深的社会责任感。小山村亮起的那盏煤油灯,从此就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成了她人生中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那一天,为了表示感谢,老人非要留栗红莲吃饭不可。饭是用柴火在院中的铁锅里焖的白米饭,菜就是一碗清炒白萝卜丝。栗红莲吃得满口留香。这一次,有备而来的栗红莲还给村子里仅剩的四位老人免费理了发。

荒凉的小山村,阳光下栗红莲一推一剪的身影,老人们开心的面庞,成为栗红莲记忆深处最开心的一幅画面。那之后,俨然把老人们当作亲人的栗红莲,成了村里的常客,并且村子的数量不断增加,风里来,雨里去,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26年用坏了50把推子

义务理发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可一向做事低调的栗红莲从来没和任何人提起过。那些年,在不知情的人眼里,栗红莲就是一个喜欢游山玩水、不安分的女人。“除了瘸,还耍得大,每天租上车背上干粮去游山玩水。”难听话栗红莲听了不少,虽然心里有些难过,可一想到小山村的那盏煤油灯,栗红莲也就释然了。因为她心里清楚,在那些偏远的小山村,有太多出行困难的老人需要她的帮助。

到哪里寻找这些老人呢?一个没上过几天学,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妇女,在那个通讯不发达、交通不便利、信息也不怎么畅通的年代,还真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为此,栗红莲绞尽了脑汁。

自从红莲理发店开业,每个来店里理发的老人就成了栗红莲上门服务的潜在目标。凤城镇北头村有一位姓贾的五保户,曾是理发店的常客。后来,栗红莲干脆每个月按时上门为老人免费服务,每次理完发还会帮老人做做家务唠唠嗑,直到老人93岁去世,栗红莲为他免费理发近10年。老人临终时拉着栗红莲的手欣慰地说:“好闺女,你就是我的亲闺女啊!有你,老汉我这辈子没白来这人世走一遭!”

主动上门的老人毕竟是少数。为了扩大业务,栗红莲开始打摩的或是坐班车悄悄带着理发工具独自一人到农村转悠。每次到了村里,打听到有上年纪的老人,就主动上门“推销”自己。后来,跑得多了,胆子也大了,有时会找到村干部在村里的喇叭上喊几嗓子,渐渐地,除了老人也陆续有一些村民加入,栗红莲来者不拒,一天下来,少则三五十,多则一二百,直累得她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了。阳城县东镇月院村的一对老夫妻,就是这样认识栗红莲的。栗红莲为两位老人上门免费理发十多年,有了深厚的感情。有一年,老太太突然瘫痪在床,栗红莲赶紧在城里给老人买了一把轮椅送了过去,没想到,去的时候老人已经离世,为此她难过了好长时间。

2010年,栗红莲开始陆续走进阳城县的敬老院义务理发。如今,全县14个敬老院已有11个成了栗红莲免费服务的对象。河北镇敬老院的老人杨龙就是她的老朋友。10年前,杨龙在县城医院住院时,栗红莲就给他免费理过四五次发。2010年栗红莲开始为河北镇敬老院的老人义务理发,7年多了,每个月他最开心的事就是盼着栗红莲来。

今年2月8日,是栗红莲固定为河北镇敬老院老人理发的日子。可天公不作美,早晨5点多栗红莲准备出门的时候,竟然飘起了雪花。司机师傅善意地劝她取消行程,可为了不让老人们失望,栗红莲竟然决定顶着风雪上路。弯弯曲曲的山路,又陡又滑,再加上视线不好,原本不到半个小时的路程,那天竟然足足开了三个多小时。漫天的雪花中,当栗红莲那熟悉的“都起来没有?剃头啦!”的声音在敬老院上空响起时,院长原真荣第一个冲出了办公室:“这么大的雪,你怎么来了?”“我怕大叔大婶们等!”敬老院的老人们更是拉着她的手说:“红莲,让你受罪啦!”“没啥,咱们开始吧!”还没来得及喝口热水,栗红莲就已经拿出了推子干了起来。

26年来,栗红莲用坏了50把推子,行程7万多公里,跑遍了阳城县的山庄窝铺,400多个大大小小的村庄都留下了她风尘仆仆的身影:董封乡的东哄哄、西哄哄、人参垠村、李圪瘩村、佛堂沟、红花掌、前交、后交;蟒河镇的邢西、东山、押水、东凹、天马;河北镇的杨柏、东蟒圪台、西蟒圪台、秋川河等等。那一个个别人在地图上费半天劲才能找到的地方,对她而言,就像回了趟家一样。

传道授业帮助残疾徒弟重获新生

“6点了是吗?下班时间到了。5点半上厕所了吗?回去的路上靠着路右边走知道吧!今晚上回去的作业是写10个村名,写两遍,明天来我检查作业啊!记住了没有?”

“记住了!”每天下班前,21岁的徒弟郜西(化名)都会站在师父栗红莲跟前,认真倾听她的叮咛。

郜西是一名智障患者,两年前来到栗红莲的理发店当学徒,经过两年学习,他已经学会了推平头、剃光头、刮脸这些手艺。“郜西的智商不高,却很努力,他理发理得很漂亮,在店里有自己的一批固定顾客。”望着郜西远去的背景,栗红莲满脸骄傲地说。

开理发店带徒弟并不是件稀奇事,这些年,栗红莲带了80多个徒弟,让人称奇的是,其中有30多名残疾人。这些徒弟有的是肢体残疾,有的是听力障碍、智力障碍……为什么要收这些残疾的孩子当徒弟,栗红莲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自己也有残疾,我知道残疾人的日子有多苦。”就像有一双会变戏法儿的手,他们在栗红莲的教导下,全部自食其力,为自己赢得了尊严。

大鹏是栗红莲收的第一个残疾徒弟,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走路时左腿明显一跛一跛的,而栗红莲是右腿跛得厉害。师徒俩走在街上,常引得路人背后指指点点。有一次大鹏实在受不了了说:“师傅,你先走,我们距离远点,省得人家笑话。”栗红莲拉着大鹏的手说:“人家要笑就让人家笑去,咱管不了,怕什么,咱一没偷二没抢,咱是凭手艺吃饭,腿瘸又不是心瘸,有啥不好意思的。”

今年22岁的聋哑徒弟上官建飞从15岁就和栗红莲学徒。学成后,上官建飞有了自己开店的想法,栗红莲和他的家人特别支持。从选址到配备店内的理发设备,栗红莲没少操心。去年,上官建飞的理发店终于开张了,生意还不错,今年春节过后,由于拆迁,上官建飞的新店目前正在筹备中。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自从2001年开始带残疾徒弟,栗红莲每天都是早上4点起床,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一天时间,除了理发店正常的业务要干,还要手把手教这些残疾孩子学技术。遇到下乡理发的日子,也只能改在清晨5点出发,为的是不耽误上午8点半理发店开门,这些残疾孩子来了没人照顾。

17年匆匆岁月,栗红莲从没有收过孩子们一分钱,相反,还会给他们发工资,发零花钱,给他们过生日、买衣服。

在栗红莲的残疾徒弟中,如今已有3名凭理发特长被招进国有企业,12名残疾徒弟经她牵线搭桥先后成家立业。

从一个人到带领一群人的凡人善举

义务理发26年,贴上钱做好事,有太多人不知情,甚至曲解,对此栗红莲从不刻意辩解。每次下乡,栗红莲身上都带着几包方便面和几个烧饼用来充饥,尽量不给当地老百姓添麻烦。有次下乡,由于道路遥远,栗红莲凌晨4点就起床往村里赶。偏偏出发时走得太急,没来得及带干粮,到村里后就开始忙乎起来。

这是一个大村庄,她直直站着忙了整整一个上午,马不停蹄地为40多名老人理完发后,已经饥肠辘辘,饿得发飘。然而,11点半的时候,当她走进一户农家想买碗面吃,却被院外一位等着理发的老人骂了一顿:“公家让你来给我们服务,你就这样服务?不到12点你就想着下班?太不负责了……”为此,栗红莲没有解释,默默地为这位老人和后面等待的十几位老人理完发,才端上饭碗。“别人越是不理解,我越要好好地为他们服务。这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栗红莲说。

也难怪!只想埋头做事的栗红莲义务理发干了20多年,直到4年前的一个偶然,她的事迹才渐渐被媒体所报道。就连她的家人也是2004年的时候才知道她的事情。不过,那之后,她就不再是孤军奋战了。

2005年,丈夫王普济专门买了个三轮车载着栗红莲下乡。丈夫在前面骑着,她在后面坐着,这种岁月鎏金的光阴一晃就是两年多。2006年夏天,栗红莲又像往常一样坐着三轮车下乡义务理发,此行的目的地是西哄哄村。“那天下着大雨,他爸说咱就不用去了吧!我说不行,老人们都知道咱今儿要去,在家里等着呢,咱不能说话不‘对嘴’(阳城方言,说话不算话)。就这样,我俩披着雨衣,淋着大雨到了村里,给老人理完发就往城里赶。回来的路上,三轮车链条断了,遇到上坡路,他在前面拉,我在后面推,深一脚泥,浅一脚水,本来1个小时的路程,我们俩硬生生走了5个小时。回到家就半夜两点了……”那天夜里,丈夫仿佛一下子老了很多,嘴里虽然抱怨着“此后永生不再下乡,不再干给人白剃头这等傻事了”,事实上却一如既往地支持着栗红莲的大爱事业。

看着年龄渐长、日渐消瘦的丈夫,栗红莲心里有了打算。从那以后,栗红莲常年开始租车下乡了。

其实,这些年栗红莲并没有多少积蓄。在红莲理发馆,理发7元,70岁以上正常老人3元,残疾人、贫困户、孤寡老人免费,农村人5元。每月不多的收入除去理发店必须的费用,其余基本上都用于下乡的路费了。2013年8000多元、2014年12600元、2015年13600元、2016年9070元,这是栗红莲近4年来下乡租车的费用,再加上这些年去敬老院慰问、为特殊学校捐物等等,20多年粗算下来也有20万元。这些费用全部来源于红莲理发店的收入,实在不够了,还得儿女们贴补。

在栗红莲的床头曾经有一个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她每天的工作安排:今天,哪个村的老人头发长了;明天,该到哪个敬老院义务理发了;后天,哪个徒弟的事要办了……后来,这个笔记本上的日程已经不再需要用纸笔登记,而是悄悄印在了栗红莲的脑海里,因为她的心里早有了一本“爱心账簿”。在这本“爱心账簿”上,没有金钱的出入和盈余,有的只是爱心的付出、孵化和培育。

爱是一双长着翅膀的大鸟,会飞进每一位有着大爱的人们的心田。如今在栗红莲的感召下,“栗红莲义务理发队”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儿媳丽婷、孙女雨田,徒弟李敏丽、李素芳、吉琳琳,阳城县红十字会志愿者原芳芳等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阳城义工等组织,人员达到上百人。就连为栗红莲服务的司机陈四平都学会了理发技术,成为这支爱心团队的一员。只要有时间,这些爱心人士就会跟随栗红莲,走进农村,走进那些留守老人家中,为他们理发,给他们送上节令衣服、粮油和一些生活用品。逢年过节,他们还会给老人们送上文艺演出。这支队伍已然从一支单纯的理发队伍,转变成一个助老扶贫的爱心组织,向社会各个角落散播着他们撼天动地的正能量。

栗红莲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她先后被评为“晋城好人”“山西好人”“中国好人”等,也多少获得过现金奖励,但栗红莲把这些钱全部买了吃的穿的用的,送给农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她说:“不是自己亲手挣来的钱,我不能花。”

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更难的是带动一群人做好事。

栗红莲做到了!

微信分享用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