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郭琨 一间简陋的制陶作坊内,一位老人坐在拉坯机前的矮座上,将和好的泥料放在拉坯机上,闸刀一合,坯机旋转,双手蘸泥浆,拉坯、造型、修整、切坯……经过一系列的操作,不到一分钟,一个湿漉漉、光滑滑的瓷碗胎就制成了。眼前的这位制陶艺人,就是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制陶艺人贾胡肉。
16岁学艺,制作的手工陶器不仅销往了河南、广东等地,更是曾一度供不应求。为了延续苏庄陶瓷的独特技艺,52年来,贾胡肉勇于创新,将一些时尚文化元素融入了这项传统技艺中,用泥土讲述着生活和记忆。
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位于高平市丹河西岸、牛山脚下,依山傍水。自古村子传统手工艺发达,历史悠久。村内民居古建星罗棋布,雕刻技巧鬼斧神工,漫步其中,古趣盎然。2010年,苏庄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2012年被列为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今年68岁的贾胡肉,16岁便开始在苏村陶瓷厂做工,他心灵手巧,无论做哪道工序,只需看着师傅示范一遍,就会过目不忘,而且他特别舍得下苦工,不怕苦,不怕累,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生性好学的他在师傅的带领下,不久便成了当时苏庄制碗厂一名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他制作的瓷碗、醋壶、茶壶、酒壶(盅)小巧玲珑、做工精细、光泽诱人。由于他勤学好问,善于开动脑筋,敢于动手实践,他和他的同事所烧制的瓷活儿在高平占据了一席之地,历经十几年畅销不衰。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用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来的粗瓷器渐渐被美观精细的细瓷器所替代,由于当地制作细瓷器原料缺乏和瓷器品种的单一,制碗厂便日渐衰落。
后来制碗厂关门了,但贾胡肉却没有闲着,为了延续苏庄陶瓷的独特技艺,他在家自己搞起了陶瓷作坊。凭着多年的制陶经验,他不断尝试和钻研,每一件作品每一步都用心去制作,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记录、一次次重来。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经验总结和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加上不断查询各种制作陶瓷书籍学习和揣摩,并根据在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贾胡肉终于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形成了自己烧制陶瓷的一套方法,使手工制陶工艺达到了恰到好处,同时开辟了他陶瓷烧制的巅峰。大到罗汉、小到瓷枕娃娃,惟妙惟肖,特别是他的仿古作品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深受河南、广东等地经销商的青睐,登门订货的客户络绎不绝,一度供不应求。
贾胡肉的制陶作坊位于河西镇苏庄村西南,在这间简陋的民房内,堆放着各式各样的模具、泥料、拉坯机等,可供人走动的空间相当有限,一件件质感十足、古雅质朴的精美陶器,一个个精巧而又韵味无穷的陶制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诞生的。
谈起制作陶瓷制作工艺,贾胡肉手托着一件刚刚烧制成的瓷瓶介绍说,“这些都是基本功,精细的活儿在后头呢”。
从艺52年,贾胡肉对技艺刻苦钻研不敢有丝毫松懈。第一步就是找土源。贾胡肉说,附近河西镇西李门和陵川的陶土土质非常黏,不容易断裂,适合做陶瓷。根据制作作品的不同合理兑料,经粉碎后用水搅拌均匀,就像是和面一样,做到不紧不松韧劲刚好,然后才能进行手工制作了。“在几十道传统制瓷工艺中,陶瓷绘画、写字等技艺考验的是艺术功底和书法、美术灵感,绘画或书写过程中必须屏住呼吸,聚精会神,要将绘画和书法艺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陶瓷上,没有相当的技法是完不成这一关系陶制品价值的关键一环的。”从拉坯、晾坯、修坯,到上釉晾釉,再到装窑烧窑、开窑出窑,每一道工序都要非常认真,每一步对匠人的手艺要求都是极高的。
烧窑是成瓷的关键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难就难在火候的掌握上。贾胡肉说,过去烧窑用的是煤炭,与现代的电窑或气窑不同,煤炭烧窑没有窑温测试方法,何时通风、何时加煤提温全凭经验说话,掌握不好,一窑瓷器大部分甚至全部就会成为残次品。
贾胡肉对手工艺术的追求是严肃而认真的。在他临街的家里保存了部分因略有瑕疵的陶瓷品,陶马、骑兽将军等,外行人不仔细察看是发现不了的。但贾胡肉宁可放到家,也绝不以次充好让它流入市场。贾胡肉认为,艺术是珍贵的,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不能为了钱而毁了其精髓,那是对艺术的亵渎。
如今贾胡肉也用上了液化气作燃料的气窑和窑温探测仪,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无灰尘杂质、清洁环保,特别容易控制窑温,比起正在“歇业”的碳窑烧制更加便捷、省去了烧火加碳等繁琐的体力活、烧制出的作品不起灰刺,不会发生颜色变异,色泽更好,外观更诱人。
陶瓷作品是对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折射出来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气息的浓缩。如今,贾胡肉的陶制品不仅有大件一佛二弟子佛像、水清唐马、释迦牟尼站像,小件制品如瓷枕娃娃、瓷壶类等传统工艺品,而且还融入了具有现代气息构思独特创意性的时尚文化元素,简洁而内涵丰富,个性突出而不落俗套,给人以视觉上美的艺术享受。
苏庄村制陶条件得天独厚,周边陶土资源储量大、质量上乘,几十年来窑火不息,几十道传统制陶工艺和烧制技艺,凝铸着像贾胡肉这样勤勤恳恳、艰辛坚守的苏庄制陶人美丽的文化烙印。
然而,作为红极一时的苏庄制陶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手工陶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贾胡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忍着双腿疼痛的疾苦,一天天传承和坚守着这门曾经令苏庄人引以为自豪的传统手工艺而乐此不疲。
2004年春天,河南安阳某陶瓷厂老板看到贾胡肉制陶技艺精湛,尤其是那种对陶瓷的执著感染了他。在他的再三说服下,贾胡肉受聘到河南传授制陶技艺。看到那里陶瓷产业市场一片兴旺,想到了家乡陶瓷业的前景,贾胡肉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河南老板看到贾胡肉对家乡制陶工艺的热情,答应了他的请求。2010年底,贾胡肉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怀着把传统手工制作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看到手工制作的可贵之处的美好愿望,回到家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心钻研、弘扬传承地方手工艺,为的是让苏庄陶瓷重现往日辉煌。
“我的师傅李小旦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制陶能手,新中国成立前他在阳城一家陶瓷厂担任技术员,后来回到苏庄老家,毫无保留地将陶瓷制作的一些诀窍传授给了我们,为家乡陶瓷厂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之所以一直痴心不改坚守着这份手艺,是秉承着老师的教诲和传承苏庄这一传统手工艺的责任,虽然我已年近古稀,但只要我能动,就要守候好这份产业,就不会让这门技艺断门绝户”,贾胡肉语气坚定地说。
如今虽然年纪越来越大,贾胡肉依然每天埋头在作坊里,每年制作的大小陶瓷品也有近千件。让贾胡肉高兴的是,儿孙们都非常支持自己,尤其是孙子对摄影和美术情有独钟,而且也特别敬佩自己传承传统技艺的精神。贾胡肉总是告诫儿孙们:“传统技艺是宝,传承传统手工艺就是传承传统文化,我们没有理由让苏庄陶瓷在咱这儿断了线,我们有责任守好这份‘家业’,让它永远传下去”。
让苏庄陶瓷在自己手里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传承这项传统手工技艺,贾胡肉说,这就是他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