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煤炭企业的新闻人,我想用镜头记录下矿工们的笑容、汗水以及几乎看不清模样的面容,因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精神叫坚守、有一种勇气叫执着、有一种魄力叫创新。
——李清
从挖出第一锹乌金的老一代开拓者,到骁勇善战的现代矿工;从默默无闻、几十年如一日的老师傅,到足智多谋、乐于奉献的技术大拿,在晋煤工作的十年间,我的镜头下记录了一个个奋战在煤海的矿工兄弟。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个平凡队伍中最不起眼的那一个。
他叫祁雨鹏,是晋煤集团赵庄煤业开拓三队的队长。说到开拓三队,在赵庄煤业可是小有名气。因为他们在掘进史上创造性的试行了边掘进边铺底的工艺,更创造了赵庄煤业连续三年掘进进尺最高纪录。作为赵庄煤业最年轻的队长,带领着一支由农民轮换工为主组成的队伍,如何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呢?祁雨鹏朴实的回答却满含深情。
原来在刚当上队长那会儿,还没来得及欣喜的祁雨鹏,便迎来了严峻的考验。该队所在的工作面突然遇到史无前例的“倒水型陷落柱”,工作面迎头顶板、底板涌水量达到了每小时20立方米,巷道难以支护,片帮严重,给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阻碍。在现场,弟兄们雨衣破了, 打眼时顶板的水顺着破损的地方不停往里灌,看到此情景,祁雨鹏急在心上,上井后第一时间就说:“方案的前提必须是解决职工的劳保,我们决不能让一个弟兄穿着有洞的雨衣作业”。顿时,会议室鸦雀无声,涌动着弟兄们默默地感动。这浓浓的关怀大大鼓舞了全员士气,在全队努力下,构造短期内得以平稳度过。
讲起工作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他,一说到家庭却怎么也掩饰不住满心的愧疚。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见到了坐了三个小时大巴赶到赵庄煤矿的祁雨鹏父母,怀中抱着昨晚十一点才包好的饺子,满怀期待的站在井口,为的是能在儿子上井时看他一眼,和他说两句话,看他吃上几口最爱的韭菜馅儿饺子。然而,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过去了,望着一波波上井的工人里却一次次总也看不到儿子的身影,我看到了夫妻俩眼神中退去的热情和涌上的失望。三个小时后,祁雨鹏终于忙完手头的活升井,当看到爸妈的那一刻,这个铁汉子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紧紧地与父母相拥在了一起。
如今,祁雨鹏的生活还在继续,向他这样平凡的故事也依旧在矿山上演。在晋煤工作的十年间,爸爸说,这是矿山,也是家。我觉得,这是未来,还有梦。因为在这个充满彷徨和观望的大环境下,我看到了更多像祁雨鹏一样不离不弃、默默坚守在百米井下的“煤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