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在以高平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一带,种五谷,教稼穑,尝百草,疗民疾,开华夏农耕文明之先河,启中华医药文明之先声。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遗址遗存与故事传说,形成了源远流长、光辉璀璨的中华根祖文化,凝聚成了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高平分布的炎帝古庙、碑记、石刻,无论是数量规格还是密集程度,内容最为丰富完整、影响最为厚重深远,在全国实属罕见。为充分展示高平炎帝文化的深厚底蕴,加深人们对中华始祖神农炎帝的了解,今起,本报开设《寻根炎帝文化》专栏,陆续刊登有关炎帝文化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以及有关历史传说、遗迹遗址介绍等,为即将召开的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营造良好氛围。
造型各异的炎帝像、有关炎帝文化内容的书籍、散落于民间的与炎帝有关的牌匾、庙匾、供桌、座椅、木雕狮子……经过20多年的收集,高平市研究炎帝文化的民间学者王永忠,已收藏与炎帝有关的民俗文化藏品上百件,成为当地知名的民间收藏和研究炎帝民俗文化第一人。
许多藏品极具文物考古价值
作为神农炎帝早期活动的区域,高平是炎帝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境内的羊头山是公认的炎帝活动核心区域。
王永忠是高平市北诗镇人。王永忠对炎帝文化的热衷,更多地表现在平日对散落在民间乡野田间的炎帝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收集。
王永忠从1994年开始接触羊头山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收集与炎帝有关的民俗文化品。“对炎帝文化,人们起先并不重视,这也导致了与炎帝有关实物的被毁和大量流失。”20多年过去了,王永忠将收集到的炎帝民俗文化实物分为唱本(包括书籍)、木雕、瓷雕、石雕、画像5大类,收藏品上百件,其中许多物品极具文物考古价值。
3年前,听说有一位村民手中存有以炎帝中毒为主要内容的鼓书唱本《感天动地天地垂泪救神农》,是祖上专门从事炎帝祭祀活动中使用的唱词。王永忠多次寻访,经过不懈努力,终于高价将这部清早期的高平鼓书唱本揽到自己手中。
王永忠手中与炎帝有关的藏品虽说略显繁杂,但均有出处能证明藏品确实与炎帝有关。
在一张长2.8米、宽0.5米的楠木制案几的内侧,墨书题记:“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神农炎帝庙”;一套老式木柜的背后,用朱砂墨书“清光绪九年重修炎帝行宫”题记;一对核桃木清早期老式座椅下,墨书“轨公神位”;一对老式座椅下,墨书题有“太子殿”字样;一对彩绘木雕狮的底座边沿,朱砂墨书“炎帝祠定”。
“不同时期人们对炎帝称谓不尽相同。”王永忠说,“神农”“农王”“农皇”“轨公”都是当地对炎帝的不同称呼。而在高平市的炎帝庙中,有座呈元代风格的“太子殿”。“那对老式座椅应当是炎帝庙中使用的物品。”王永忠说,由于在晋东南地区炎帝神庙众多,加之收藏物品中并无确切的题记,一些物品很难考证清楚具体为哪座庙宇所有。
王永忠还收藏了多尊不同造型的木雕炎帝塑像:1米多高的明早期神农画卦像,1.05米高呈现元代雕刻风格的沉香木制炎帝坐像,0.58米高的明早期神农盘腿打坐木雕像,还有一座高约1米的近现代炎帝青铜像。
这些雕像中的炎帝均手持谷穗,除青铜制炎帝像头部长有两个犄角外,元明时期的炎帝像脸部饱满圆润,头部没有常见的犄角。
希望能帮助解开有关炎帝的未解之谜
由于年代久远,高平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祭祀炎帝的庙宇被毁,建筑是何形制,已无从考证。如果与此有关的物件能流传今世,后人也能借此大致想象出这些庙宇往日的辉煌。
“威威炎帝羊头山,千秋万代神农泉。”王永忠搬出的一对木刻牌匾,高1.7米,宽0.34米。让人不解的是,尽管材质完全相同,而横批——刻有“华夏宗祖”四字的匾额,却显得狭窄,长为0.78米,宽0.28米,与那对楹联牌匾似乎不协调。
“从楹联形制上看,是金元时期的风格。”王永忠说,经推测,这对牌匾应当是悬挂在羊头山上炎帝高庙主殿神像两端的楹联。炎帝高庙早年被毁,现仅存遗址。如今,当地文物部门正在遗址上修复炎帝高庙。
1996年夏天,在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一村民家墙壁中,发现一块落款“万历三十九年”的“炎帝陵”碑,石碑之上的木匾上篆书“皇坟亭”。其房屋的正面是座建于明中期的五谷庙,大殿里供奉着炎帝。
2004年,王永忠听说外地有人藏有与炎帝庙宇有关的庙匾,是一套四块庙宇正殿悬挂的庙名匾。他赶去一看,被眼前的东西惊呆了:四块同样尺寸的木板上分别刻有四个字,连起来是“炎帝陵庙”,“原来还有‘炎帝陵庙’啊!”经测量,木匾高1.3米,宽0.75米。“这么高大的庙匾,那炎帝陵庙得多么宏伟高大啊!”王永忠推测说:“炎帝陵庙”庙匾应当是与五谷庙同时期之物,前面还应当有“神农”两字,“六块木匾总长度就能达到4.5米,似乎更为协调。”
王永忠希望,他的炎帝民俗文化收藏,能为当地研究炎帝文化发挥作用,以早日解开与神农炎帝有关的种种未解之谜。(李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