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袁泉 孙丹丹
年关将至,小雪款款而来。风雪低温,却阻挡不了开发区人的干事热情。
1月30日,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改革创新专题研讨暨全区工作会议。大家肩负重任、满怀激情。围绕改革创新,各抒己见、畅谈心声。说问题、找短板、理思路、调状态,集众人智慧为开发区的改革创新再出发建言献策。
回首2018年,改革创新为开发区发展注入动力。开发区以全市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10.5%的GDP、18%的工业增加值、25.7%的税收收入、13%的固定资产投资、2.7%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以及91%的进出口、97.4%的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和100%的利用外资。经过26年发展,开发区已经成为全市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正在成为全市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展望2019年,改革创新照亮了开发区未来方向。
“营造发展经济大环境 大力发展光机电产业”、“全面提升综合办履职能力新水平”、“抢抓机遇 打造国内一流‘煤电化’循环”、“切实‘五个建设’补齐‘三基建设’短板”……
研讨会上传达出开发区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大家动真格找问题,头脑风暴出实招。
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主战场。面对营造发展经济大环境,开发区经济发展与安全监管部的董培庆有不少心得。他对比国际国内环境,先进省市和山西环境,用实例证明晋城经济发展好时机正在到来。“在此背景下,应该紧紧依靠富士康,做强做大光机电产业。”董培庆说,晋城有发展光机电的基础,富士康深耕晋城20年,培养了一大批光机电人才,政府又设立了不低于10个亿的专项资金,支持光机电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下,光机电产业应该成为开发区坚持要走的路。
经济转型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的有力支撑。开发区环境保护与建设管理部、国内投资服务中心的郭章龙毫不掩饰地指出了项目落地难的主要原因。“开发区能源设施建设和基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这样的问题亟待解决。”郭章龙建议,要创建“111”服务模式,即一个信息平台、一套运行机制、一支服务团队。以构建智慧园区为总目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全面推广“互联网+园区服务”模式的新应用。
“前线如火如荼,后方不能掉链子。”综合办公室的王灵午也提出了不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服务大局能力不足、督办机制不健全、参谋助手作用发挥有限……面对问题不掩饰,解决问题出重拳。王灵午表示要当好“前哨观察员”、“优质服务员”、“高效督办员”,体现了改革创新的决心。
改革创新要依靠人才,对于创新发展,讨论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才支撑。有了人才,开发区新一轮全面振兴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组织人力资源部部长闫芳提出,干部职工队伍结构和素质以及人才匮乏问题都不容小视。她建议考虑干部职工队伍要逐步减存量,优增量,尽快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探索建立开发区“智库”,积极为开发区引进人才、资金、项目发挥作用。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振奋精神,干劲十足。与会人员的昂扬状态就是开发区人对未来的希冀。
听完发言后,市委常委、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范兆森也有不少感慨。“集中心思,集中精力,听了大家的报告,透过这些工作研究的背后,听出了理念、思路、办法,感受到了精神、担当、作为,那么研讨之后,怎么办?谋划好我们自己,用‘急行军’的节奏,重整行装再出发。”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开发区改革创新再出发的开局之年。范兆森对开发区全局工作作了四个方面的重点部署:一是打造“体制引擎,机制动车”,让开发区跑起来;二是深化“三化三制”,让改革落下来;三是拿真金白银搞基础设施建设,让短板补起来;四是举全区之力搞招商招才,让项目引进来。“要树牢‘干事’导向,当好耕耘者,不当裱糊匠,要把眼光再放得长远一些,把问题再看得更深一些,把困难再想得更多一些,把工作再做得更细一些。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开发区的明天走得更远更长。”范兆森的话语点燃了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
雪还在下,早已过了晚饭时间,会议室里的讨论依旧热火朝天,“创新+转型”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开发区将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