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有什么新思路?
住房制度改革有哪些新举措?
如何补齐交通短板?
城市建设有什么新动作?
……
2月26日下午,市人大政协“两会”召开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新闻中心主任侯虎胜主持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局长司国奇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刘闯、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郎诗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郭明太、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董小清、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白亚平接受集体采访,就本单位2019年工作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太行日报》记者: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是我市行政审批体制上的一次自我革命,是进一步促进投资项目落地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建立现代政府体系的必然选择。晋城率先在全省推行市、县两级一体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已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试点。我市组建市、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审批事项相对集中,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办法,实行“一个部门、一颗印章管审批”。一方面,审批事项朝一个部门集中,可直观、有效地审视分析、做好减法,通过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实现流程再造和优化,进一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另一方面,行政许可权的相对集中可终结审批领域权力寻租现象,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许可权分布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是权力,集中起来之后,辅之以标准化、信息化,审批就是纯粹的服务,这是外地实践所证明了的。因此,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将为我市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
市电视台记者: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如何?2019年有什么新思路?
答:2018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打了一场大气污染防治翻身仗,圆满完成了省政府的下达的SO2和PM2.5两项约束性指标,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
2019年,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一是“冬防”目标任务,我市“冬防”核心指标任务为:PM2.5平均浓度应控制在80μg/m3,重污染天数不超过18天。自2019年1月以来,天气形势急转直下。据中国环境总站预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本轮重污染一直延续到3月1日,3月会有5-6次重污染天气。受不利气候条件影响,我市完成“冬防”目标任务困难很大。二是全年目标任务情况,2019年PM2.5目标任务还没有下达不可能低于59μg,现在为105μg。按59μg算,目前已超了3024μg,到3月底有可能突破4000μg。而在去年同期就因为超了2980μg,我们经过9个月奋力拼搏才还完了这笔账。
2019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环境质量改善这个核心,用好“两个抓手”落实“八大行动”强化“五个支撑”,推动全市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
“两个抓手”即:工业污染源管控“三化”,社会污染源监管“网格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业污染源管控“三化”,一是企业管理标准化,从企业工艺装备、污染治理(包括运输结构)、污染排放、环境管理等环节进行全面评估,定出A、B、C、D四个等级,实施差异化管控。二是环境监控数字化,工业企业在线监控设备应装尽装,确保全覆盖。三是环境监管规范化,确保环境监管执法客观公正、严格规范。社会污染源监管“网格化”,要成立晋城市环境网格化监管指挥中心,将市区网格化精准监控站点、热点网格等数据纳入网格化监管指挥平台,实现社会污染源统一监管,数据统一汇总分析。派出巡查组,对照每个村的污染源清单,对34个重点乡镇逐村开展常态化巡查。通过五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巡查队伍和“一对照”、“三清单”、“两制度”来激活网格员队伍,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有人管事,事有人管,人事对照”,将社会污染问题“一网打尽”。
《山西日报》记者:晋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作为新组建部门,请结合部门职责,介绍一下今后的工作重心和方向。
答:晋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是由原市国土资源局、原市规划局和原市林业局合并组建而成。整合了原来三家单位的主要职责,以及市发改委组织编制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市水务局和市农委的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市农委的草原(地)监督管理职责,市住建局、市水务局、市农委的风景名胜区管理职责。概括起来,简称为“两统一”。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
“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是指科学编制,严格执行国土空间规划,通过用途管制的方式,实现对国土空间的高效节约利用;还指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晋城的山、水、林、田、湖、草。
为正确履行“两统一”工作职责,晋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工作重心可以概括为“5个把握”。
一是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大计,切实履行守护者职责。加大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切实履行好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守护者”的角色。
二是牢牢把握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部署,全面提升自然资源服务保障水平。
三是牢牢把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
四是牢牢把握机构改革的重大任务,积极构建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新体系新机制。解决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多头分散、条块分割问题,实现科学有效、顺畅无阻的统一管理。
五是牢牢把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政治责任,全力维护全市系统良好政治生态。
晋城在线记者: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补齐交通短板”,市交通运输局对这项工作有什么计划和安排?
答: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倾力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18年,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完成投资15.04亿元,全省排名第四,“四好农村路”全年实际完工里程1303公里,完成投资11.3亿元,全省排名第六。
为什么多次会议提出要补齐交通运输短板?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机场,没有高铁,高速公路仅长晋高速贯穿晋城南北,向东晋城至新乡高速还是断头路,向西晋城至运城高速还在推进前期。我们的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超龄化”问题较重,旅游公路起步较晚,全市公路通车里程排名全省靠后,作为山西省唯一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的城市,与邻居焦作、郑州、新乡、济源、洛阳相比,我市公路指标偏低。2018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先行区”“领跑者”“桥头堡”战略定位,提出“晋城大发展,交通要先行”理念,根据“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研究重大工程项目储备,谋划启动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2019年,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高速公路方面:阳蟒高速公路力争在今年年底完工,晋城东收费站改扩建工程力争今年上半年完工,晋阳高速八车道拓宽改造目前已经开工,晋城东南环高速公路工程正在推进前期,晋城西南环高速公路工程积极争取列入省“十三五”高速公路网规划,阳运高速、安沁高速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积极协调晋新高速河南段建设,启动长治壶关至晋城陵川至焦作云台山的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国省干线方面:G342晋城市过境段改线工程已完成投资5.7亿元,力争2020年底完工;G207线晋城市过境段公路改线及新增交叉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力争在2020年底完工;
农村公路方面:续建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2019年完成投资15亿元。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19年计划建设里程990公里,完成投资6亿元。
场站建设方面:加快推进北石店公交场站建设;推进太焦高铁综合枢纽站的前期工作。
《太行日报·晚报版》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是我国今后住房政策的根本性指导思想。2019年我市在推深做实住房制度改革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答:2019年,我们将以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以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为重点,加快建立租购并举住房制度。以配建为主、专用土地建设为辅,提高租赁住房在新增住房供应中的比例。同时积极推进库存商品房用途调整,引导库存商业办公用房等非住宅房屋改建为租赁住房。
二是以保障“新市民”为突破,稳步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完成南马匠公租房分配入住,将新就业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新市民”纳入保障范围,精准保障重点群体和困难职工。启动公租房货币化工作,逐步实现公租房保障家庭住房租赁补贴全覆盖。启动人才房建设,建立“三晋英才”、“千人计划”、“421”计划等各类人才住房保障机制。
三是以国家发行棚改专项债为契机,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积极争取专项债券,重点推进老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住房改造,按照“提升、保护、延续、注新”的规划理念,打造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街区和自然优美的景观街区。加快续建项目进度,同步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成入住率,对批复后三年以上仍未开工或开工后进展缓慢项目,实行退出机制。学习太原市改革试点经验,创新融资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和补偿机制。
四是以推进住宅全装修为突破,着力提升住房消费品质。今年中心城市新批土地建设的住宅,要率先实行全装修,切实提高全装修住宅比例,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住房供应品质。
五是以构建长效机制为抓手,努力实现“稳房价、稳预期”。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房屋网签备案工作,实现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房屋网签备案全覆盖;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制定住房发展规划,建立新建商品房房源发布制度,稳定市场预期,促进供需平衡。
《山西市场导报》记者:市场监管部门是“放管服”改革的先行者,是实现“先行区”“领跑者”“桥头堡”三大目标的推动者。过去的一年,市场监管局在营造“六最”营商环境,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答:2018年,市场监管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全力创优准入、竞争、消费“三大环境”,有力推动了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是聚焦“简证放权”,市场准入环境持续优化。六项改革先行先试,领先全省。在全省独家推行“住所负面清单”改革,全面实行申报承诺,扫除了电子化注册的最后一大障碍,做到清单之外畅通无阻,解决了普通百姓和大中专学生的创业难题,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证照分离”改革是全省第一家试点,第一家推行。实现了“拿到营业执照即可经营”,破解了不准营难题,缓解了办证难矛盾。
二是聚焦“监管创新”,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有序。先后推行双随机、信用平台、食品药品检测等监管改革。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全省第一。企业年报公示率全省第二。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均实现全年安全无事故。
三是聚焦“优化服务”,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质量品牌”方面,地理标志商标领先全省,荣获全国“质量魅力城市”称号,煤层气检测中心成为国家级质检中心。“安全放心消费”方面,消费维权工作全面强化,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迈出步伐,食品企业溯源管理扎实推进。“控煤控油”方面,组织开展“清零”、“净油”两大专项行动,全面检测成品油、煤制品质量。
市电视台记者:对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全市重点工作,2019年,晋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答: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按照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主攻三大目标,打赢三大攻坚战,补齐三大短板,干好三件大事,守住三条底线”要求,聚焦“十项重点工作”。2019年,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将着力打好“4张牌”。
第一张牌是“改革创新”牌。结合“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进一步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力争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森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和落实一系列深化改革创新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深化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加快用地用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
第二张牌是“服务保障”牌。将围绕全市十项重点工作,以及机场、东南环高速、丹河快线等60项省市重点工程项目,按照深化转型项目建设年要求,大力提高部门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针对全市重点转型项目、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开发区招商引资、民营经济、老城改造、金村新区建设、城市“三通”等重点,实行包项目责任制,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分门别类制定用地保障措施;坚持“提升、保护、延续、注新”的规划理念和集约节约的用地思路,通过内部挖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在去年超额完成5000亩开发区土地收储军令状基础上,今年再完成全市开发区5000亩土地收储,加快“生地”变“熟地”的步伐;加强和改进建设用地公开出让工作,使全市国土收益有较大幅度提升;在“多规合一”的基础上,按照省里统一安排部署,完成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任务。
第三张牌是“安全民生”牌。抓好全市森林防火、地质灾害预警防治工作,加快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和搬迁工程;开展严厉打击土地和矿产违法行为专项行动,铁腕整治违法违规占地行为,坚决遏制私挖滥采反弹抬头;大力保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用地支持力度;坚决完成“大棚房”问题整治任务。
第四张牌是“生态保护”牌。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确保全市299万亩耕地和247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严格落实国家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敏感脆弱区等特殊区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国土综合整治、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高标准完成营造林 2.21万亩,坚决打好“国土绿化”这场硬仗。
《山西经济日报》记者:城市建设向来是市民关注的焦点,2019年我市在城市建设上有什么新动作?哪些新项目即将实施?
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扭住城市建设管理不放松,彰显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特色风貌的城市新形象”。重头戏仍然是老城更新与保护、金村新区建设和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老城更新与保护方面,去年基本完成棚改项目前期和一期的房屋征收工作,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一是继续推动老城居民回迁楼建设,到2020年底全部建成;二是重点完成“两街”、“两路”路网改造(即东、西大街和景德路、景忠路);启动实施“两园”、“两会”和“两河”景观提升改造(即景德桥公园、景忠桥公园,东滩会、西滩会和东河、西河);统筹推动文庙巷、青龙巷等历史文化街巷提升改造。计划用3-5年时间,投资70多亿元,将老城打造成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街区和自然优美的景观街区。
金村新区建设方面。今年重点围绕2020年底晋焦高铁通车目标,加快配套工程建设。一是高铁东站站前广场,建设内容包括“两纵四横”六条站前道路和桥梁、疏散广场、文化景观公园、公交及旅游换乘中心等;二是丹河快线“1+3”一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丹河快线和太岳街东延两条道路,全长约11.5公里,红线宽50/60米,采用双向八车道,设计有BRT快速公交线路。整个金村新区,力争在3-5年内投资150亿元,打造成城市的另一个增长极。
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方面:将继续推进“三通”工程建设,加快中原街改造及综合管廊建设、畅安路北延、景西路南延等24条道路进展,争取实现年内通车或具备通车条件。继续开展城市“双修”,重点对文博路、红星街等部分路段和小街巷实施改造和修补,在学校、医院等人流量集中位置建一批人行天桥,启动七叉口地下通道,在方便居民出行上取得新进展。同时,加快实施新“三源”工程,开工建设第三水厂和“阳电热源”项目,完成西气东输气源管线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发展导报》记者:今年是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起步之年,与过去相比,新的市场监管体制有什么变化?今年的工作有什么重要举措?
答:这次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从国家顶层设计来讲,就是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新趋势,推行“一个部门管市场”的新的监管体制。发挥政府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大市场、大监管新格局。
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全会和此次“两会”精神,以“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为牵引,认真履行新使命,努力实现新作为。重点抓好“五项改革”:
一是强化准入改革。扎实推行准入审批等集中许可改革,重点在压减事项上再发力,在压减时间上出硬招。
二是强化执法改革。全面开展反垄断、公平竞争审查、反不正当竞争、价格监督和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促进市场公平有序。
三是强化监管改革。以“四个最严”为标准,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手段,重点监管“六大领域”,坚决守住“三条底线”,实现安全放心消费。
四是强化服务改革。重点实施“三大战略”:以“质量提升行动”为抓手,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以“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实施标准化建设战略。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五是强化机构改革。重点加强党的建设、队伍建设、法治建设,以党的全面领导,推动机构融合、职能融合、队伍融合、人心融合,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市场监管队伍,力争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山西晚报》记者:据了解,此次机构改革中,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将从各单位划转相关审批事项。请您介绍一下此次审批事项划转情况。
答: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相对集中、宜划则划”的原则和首批从“两线一片”(即投资项目线、市场准入线和社会民生事务片)3个领域划转的思路,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照山西省公布的《市级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标准清单(2018年版)》,对相关部门的审批事项进行了梳理,并经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此次,将划转26个部门325个审批事项,涉及市直部门24个,对应事项320个;涉及垂直管理部门2个,对应事项5个。(具体为:市财政局1项、市发改委9项、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6项、市交通局34项、市教育局4项、市工信局6项、市民政局19项、市能源局1项、市农业农村局2项、市人防办7项、市人社局7项、市商务局13项、市生态环境局12项、市市场监管局34项、市水务局25项、市司法局1项、市体育局5项、市卫健委13项、市文旅局36项、市园林局6项、市住建局46项、市地震局2项、市委统战部10项、市档案局1项、市气象局3项、市公路局2项。)
另外,考虑到一些部门的隶属关系及其业务的特殊性,暂不划转市公安局、市交通局(下属单位——市道路运输交通管理局)、原市国土局、市安监局、市事业登记局等5个部门66个事项,暂不划转市税务局、市邮政局、市人民银行、市国安局、市无委办等5个垂直管理单位的10个审批事项。按照有关规定,上述部门要成立行政审批科,成建制进驻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实行集中审批和现场办理,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负责对其行政审批工作进行统一监督管理。
《太行日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为民办实事”之一的“市域公交一体化提质工程”,对此市交通运输局有什么具体安排?
答:2018年,我们先后开通了晋城到郑州、焦作、长治的跨省城际公交,开通一年来,运送旅客146.7万人次,为融入中原奠定了基础。今年年初,又开通了市到县的城际公交。
今年“为民办实事”之一的“市域公交一体化提质工程”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实际情况新增、优化公交线路,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更高效;二是加快新能源车辆更新力度,更新110辆新能源电动公交车,打造“绿色公交”,到2019年年底,市区范围内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80%;三是加快公交智能化发展,打造“智慧公交”,对市区124个公交站牌进行智能化改造,开通公交手机查询APP智能系统;四是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建设完成县域内城乡公交、镇村公交两级公交体系,到2019年底,全市范围内基本实现市域公交一体化的目标。
晋城在线记者:前几天有专家团队指出:“晋城空气污染第一元凶不是PM2.5,而是O3。咱们晋城的首要污染到底是什么?能不能给个权威的解释?
答:“一市一策”专家团队对这个问题的原文是:通过对晋城市优良天数影响因素分析其主要污染物为O3,其次为PM2.5、PM10,2018年O3浓度较高的时间出现在2018年4月下旬至10月下旬。所以,O3并不是全年高,而仅在仅4月下旬到10月下旬。
为何强调的是“对晋城优良天数影响因素的分析”?国家对空气质量考核指标主要有3项:优良天数、Pm2.5和SO2,仅优良天数这项指标没有完成目标任务。在空气质量监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在非釆暖季,没有散煤污染,有时万里晴空、艳阳高照、风和日丽,空气质量也不达标。经检测发现,O3是影响春夏秋季优良天气的元凶、罪魁祸首。事实上,从近年来全国发布的空气质量数据中,4月下旬到10月上旬,O3连续几个月取代PM2.5成为空气超标的“元凶”。
O3是个啥?一句话来形容:“在天是佛,在地是魔。”聚集在平流层是“地球卫士”,可吸收太阳光照中的紫外线;近地面,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和损害眼睛、呼吸系统等黏膜组织,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O3不像PM2.5那样张牙舞爪,而是“藏得很深”,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污染。
O3从何而来?臭氧为何在4月底到10月底容易超标,一是因为高温,二是光照和前体物比较充足。汽车尾气、工厂烟雾等排入大气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和氮氧化物,是产生臭氧的“原料”,也被称为生成臭氧的前体物。它们在强烈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经过光化学反应,就会产生臭氧等危害更大的污染物。温度越高、光照时间越长,VOC挥发的量也就越大,反应程度越充分,所以臭氧浓度往往也就更高。可以说高温和光照是臭氧污染的“温床”。正因如此,一般是四月底开始增长,到八月初达到最高,进入秋季后,浓度降低。
O3如何治理?专家建议,治理臭氧污染,重点应该放在源头上,加强车辆油品和企业排放检查,认真研究拥堵道路的疏导问题,严格管控汽车修理、钣金喷漆、有机溶剂使用、露天烧烤、饭店餐饮油烟及生活垃圾等排放行为,确保源头排放各项指标达标。
(本报记者张华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