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高春鸿 图/本报记者 高 云 夏日的清晨,天亮得特别早,因为这一天要回老家段峪村,家住晋煤集团南苑小区,今年76岁的陈春芳和老伴李秀英一大早就忙碌起来,给二哥和大弟媳家带的肉、鸡蛋和水果,给村里的乡亲带的礼品等等,塞了满满当当一后备厢,这才兴高采烈地出了门。
在晋城乃至中国浩如烟海的村庄中,泽州县南岭乡段峪村,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这里没有什么名山大川,也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可就是这样一个寂寂无闻的村庄,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同样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陈春芳,这个村子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村中西头院大家庭中的一员,算得上是最好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之一。
从晋煤到段峪村有四十多公里路的车程,一路都是柏油路十分平坦,就连进村的乡间小路也都修成了水泥路,且村村通了公交车,交通十分便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晋城一中读书时还都是土路,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每次回家要步行五六个小时。哪像现在,开着私家车一溜烟就回来了。”提及当年,陈春芳很是感慨。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段峪村到了。从村口到陈春芳家的老院子也就五六百米的距离,一路上,不断有村民打招呼,陈春芳和老伴李秀英,还有这次一同回村探望的二弟陈春龙两口子和妹妹陈花奈,一路高声笑着应答,不时还停下来和大伙攀谈几句。
说到陈家,在村里也算是大户了。陈春芳说,村子里最兴旺的时候有七八百号人,他家的老院子西头院就是村子里最大的一个院落,近50口人中光姓陈的本家就有40多口。陈春芳家兄弟姐妹7个,就是在这里生活成长的。
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虽已有近20年无人居住,但在其家人的精心管理下,保存的还算完整。“东房,西房,南房,北房,这叫四座大房。四个角,又是四座小房,再加上八个楼梯,这样的院子就叫‘四合头院’,在我们村也是独一无二的。”陈春芳边向记者介绍着,边用手机不停地拍摄着。而在陈春芳父亲陈天佑80岁时写的《我的五辈家史》中,记者看到从陈春芳的高祖辈起就居住在这个大院里,到陈春芳这一辈已是第五代了。
“我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妹妹两个弟弟,打记事起,我父亲就教育我们百事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勤俭持家,尊老爱幼。要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办事,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每天大院里的人下地后,我母亲就会这家炉灶看看锅,那家屋里瞅瞅娃。遇到谁家有事情,大家二话不说都会去帮忙。”说起尘封往事,陈春芳显得有些激动。
陈家的故事还远远不止这些。上世纪五十年代,陈春芳的大伯和大伯母相继去世,留下了一个刚满12岁的孩子成了孤儿,尽管当时他们家也很贫穷,但陈春芳的父母亲还是把这个孩子收养到了自己家里,不仅一直供他在北京读完了大学,还帮他成了家立了业。陈春芳年近八十的姑姑生活不能自理后,她的儿子远在云南当兵无法照顾,又是陈春芳的父母亲将其接到了家里,一直侍候到老人家寿终正寝。这些故事,不仅在段峪村更是在周边村子传为了佳话。
而在陈春芳的记忆深处,大院里两个叔伯哥哥陈春炉、陈兴德的英雄事迹更是影响着他的一生。陈春炉是陈春芳二伯的儿子,在晋城大东沟战役中英勇牺牲,年仅22岁。大伯的儿子陈兴德则是牺牲在了淮海战役的战场上。如今,每逢清明扫墓,陈春芳总不忘到他们的墓碑前献上一束花,并激励后人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做一个有理想,对社会有用的人。
千百年来,读书改变命运,对文化的尊崇,是中国农民在最清贫的日子里也从未放弃的理想和追求。陈春芳家也不例外。
1942年出生的陈春芳,上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由于家里实在太穷,只能辍学。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父母亲甚至动了将他送人的念头,后来在舅舅的阻拦下,他才被留了下来。在那之后,10岁的他被送到距段峪村二十多里远的李寨乡秋泉村给人家放羊,每天早早起床做完家务就开始出坡放羊,直到晚上天黑才回来。即使这样,只要有空,他就会把随身携带的小学课本拿出来学习。后来,父亲陈天佑见他实在喜欢读书,便把他接了回来,重新送到段峪村小学学习。1953年,陈春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犁川七高。在犁川七高上学两年,家里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大院的邻居也各尽所能帮忙,大家都希望他将来能有出息,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1955年,陈春芳报考了晋城一中,不幸名落孙山,只能回村种地。但他从没放弃心中的梦想,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点上煤油灯复习功课,父亲也鼓励他不要灰心。一年后,陈春芳终于考取了晋城一中。1962年,一心想到首都北京念书的陈春芳如愿考上了北京矿业学院,成为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为了考取大学,陈春芳不分白天黑夜刻苦读书,原本110多斤的体重,高考结束后瘦了近20斤,用老师的话说就是“瘦成了个猴子”。这一年,和陈春芳一直关系很好,同在晋城一中上学的犁川南河村的李秀英被太原机械学院录取。1968年,大学毕业前夕,两人在北京领取了结婚证,正式结为夫妻。
大学毕业后,陈春芳被分配到阳泉矿务局工作,这一干就是17年。李秀英先是分配到太原工作,直到1972年才调到了阳泉,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1985年陈春芳举家迁回晋城,先后任晋城矿务局机电总厂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机电修配厂厂长,1994年调到局机关任机关党委书记,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干到2002年4月退休。工作期间,陈春芳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干得十分出色,多次受到局里、省市和煤炭部的表彰。
那些年,陈家的兄弟姐妹们也在父亲的鼓励下实现着各自的人生价值。陈春芳的大哥陈春云先是参了军,退伍后又考上了泽州煤校,后分配到晋城矿务局王台矿工作;二弟陈春龙在临汾当了3年兵,退伍后分配到凤凰山矿工作;妹妹陈花奈从晋城一中毕业后先是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后调到供销社工作。
而作为村子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陈春芳的奋斗历程不仅成为大院里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更激励着村子里的人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好,村民们手里不仅有了钱,盖了新房,买了小车,越来越多的人还走出村子到城市发了家致了富,更多的人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经历了流年沧桑,尝尽了人生得与失、富与贫、成与败的陈春芳更是把培养子女及下一代的学习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陈春芳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毕业于晋城一中,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晋煤集团工作,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女儿和毕业于山西矿院的小儿子如今也在晋煤工作。更让他欣慰的,两个孙子和一个外孙女都考上了晋城一中,大孙子今年就大学毕业了,外孙女今年参加高考成绩也不错,小孙子如今在晋城一中读高二。而他的兄弟姐妹家的孩子,也全都考上了大学,工作都还不错。
一家三代都毕业于晋城一中,有儿有女有工作,有吃有穿有钱花,每每和别人提及自己幸福生活,陈春芳总是难掩内心的自豪。
“在局机关党委工作的8年,也是晋城矿务局大发展的8年。年产量逐年突破,职工的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楼房林立、社区环境优美,不仅晋城矿务局成了煤炭行业的排头兵,而且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务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我为能够在这样一个大集体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陈春芳在自己编写的《芳草苑诗话》一书中的一段话,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喜悦之情。
而在1997年,陈春芳一家也喜迁新居,搬到了晋煤集团南苑小区9排5栋的一幢独家小院,有了自己的新院子,他还给这幢小二楼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芳草苑”。如今,每到春暖花开,他在门前栽下的三株樱花树就成了小区最靓亮的一道风景线。栽种的四株法国梧桐树更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成为小区居民纳凉的好去处。庭院内,每到收获的季节,他和老伴栽种的桃树、杏树、核桃树、山楂树、葡萄树、各种蔬菜等,更是果实累累香飘满院。
“原来买个自行车还得用票,现在家里有3辆轿车,65寸的电视就像看电影一样,出门玩都是自驾游。孩子们上学都是义务教育,各种条件都那么好,真是一代比一代强啊!”对于现在的生活,陈春芳是知足的。但他心里更清楚,自己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退休后的陈春芳并没有闲下来,他要用自己的余热帮助更多的人。平时热心公益事业的他,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给大家上上课,讲讲政策形势,给党支部的老同志送报纸送杂志,组织居民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忙得不亦乐乎。爱好广泛的他还学会了摄影,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着美好的生活,他还与诗歌结了缘,用白话味儿十足的诗体歌颂着生活的真善美,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他连续写诗三十多首歌颂祖国的变化。晋煤集团成立三十周年,他又写了近三十首诗。神七升空、北京奥运、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等,数年下来,竟写了厚厚的几大本。
“晋煤集团我的家,我们赶上好年华,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家发生大变化。一个大家三小家,家家都是现代化,住的宽敞生活美,就象芝麻开了花。人人手里有手机,电视电脑进我家,不出门可知天下,出门旅游靠自驾。幼儿小学和中学,晋煤集团全面抓,孙子上学不发愁,都是晋煤好娃娃。子女就业在晋煤,因为晋煤是我家,为了晋煤再腾飞,奋力拼搏添砖瓦。我虽退休十六年,时刻关心我的家,我愿晋煤展翅飞,新时代跨千里马。老翼伏枥志千里,还想看看现代化,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振兴我中华。”这是陈春芳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所作的诗歌,生动形象,朗朗上口。这些诗歌里,洋溢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爱党爱国爱企业的炽热情怀,更洋溢着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人老心不老,人老心更红;退休不退志,珍惜夕阳红;为人民服务,永远学雷锋;保持先进性,当个萤火虫。”陈春芳总用这样的话来勉励自己。
多年来,良好的家风和传统也在这个大家庭继承和发扬了下来,大院里有人找上门,家里人都会热心相帮,村子里搞一些活动,家人都会积极参与。这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也多次被评为局里、市里的“和谐安全家庭”,陈春芳本人更是获得了晋煤集团“优秀党务工作者”、“十大关心下一代优秀辅导员”等荣誉。
更让陈春芳自豪的是,老家段峪村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好了,环境美了,村里的老人越来越长寿。他的二哥今年都82岁了,身体还很硬朗,田间地头依然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和老伴一起在村子里安享着晚年。前几年,西头院大伯伯的孙子从城里回到了乡下,在段峪村承包了几百亩荒山,在村里搞起了生态游,目前峰闰庄园建设已初见规模。陈春芳说,到那时,家乡会更美更富裕。他也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多为家乡做点贡献!
古稀之年过半的陈春芳身体十分硬朗,眼不花,耳不聋,每天清晨5点多,他都会到家门口对面的文化广场散步,每次经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大字时,他都会不由自主多看几眼,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之一,他深知,在这个新时代的滚滚大潮中,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